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5000年。在中华陶瓷历史中,“陶圣”宁封是许多叱咤风云英雄中的一位,他为中华陶艺事业舍死忘生的精神被后人世世代代敬仰。如今在中国瓷都景德镇每年举办的陶瓷博览会期间祭祀陶瓷三圣活动中,宁封为三圣之首,是受历代窑业供奉的“陶王”。
宁封子黄帝时期宁邑(今修武)人,是中华陶瓷业的祖师爷,被黄帝封为“陶正”,负责推广制陶技术,管理制陶业的生产与发展。宁封子死后,葬于宁北山中(今修武县云台山)。现云台山茱萸峰闻涛亭对面还保存着北宋年间修建的宁封子墓。
在洪荒上古时代,修武就有人类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因为这里背山临水,风景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先民们取食无忧,生活安定,就把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称之为宁。
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只能依水而居,靠山吃山,靠水喝水,靠钻木取火,宁封就是出生在这个时期。他小时候就聪明伶俐,在大人靠“结绳记事”“结藤记事”的时候,小宁封居然能用河泥捏塑来记事,长大成人后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雕塑家,宁封聪明好学、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作风自然得到了族人们的拥戴,不久就当上了部落首领。那个时候的部落很多,为了占地盘、抢食物,部落之间靠打仗争斗生存。宁封子憎恨这种残忍杀戮的现状,为了避免和别的部落发生冲突,他带着族人躲避争斗,远离是非。
一天,宁封子照常带着族人去找食物。在河边抓到一条大鱼,大家都非常开心,生好火、架好木架准备烤熟了吃,这时候树林里又传来了部落间的喊杀声,宁封便招呼大家躲避,但又舍不得正在烤的鱼,他灵机一动,用河泥把鱼裹起来,藏在熊熊的火堆,然后带着族人赶紧躲藏起来。三天后回来的时候,鱼早就没了,只剩下烧结的泥壳,大家都觉得非常可惜。宁封子拿着那个变了颜色的泥壳左看右看,敲来敲去,泥壳不但没有碎,还能发出声音。这个发现,让宁封子兴奋不已。
宁封子从这个烧结的泥壳开始不断试验,全身心投入进去,经过无数次的改良配方,终于发明了陶器,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类的生活。很快,宁地部落就使用上了陶瓶、陶罐、陶盆、陶碗等,人们吃饭喝水再也不用手了,多余的食物也能更好地存放。其他地方的人知道宁地部落会生产陶器,就纷纷带着皮毛、肉干、谷物来这里换取陶器。不久,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派人把宁封子请来,正式任命他为陶正,掌管天下制陶之事。经过多次对比试验,宁封子发现宁地粘土烧制的陶器最为坚硬美观。同时,他潜心钻研摸索,又发明了烧窑制陶法,使得陶器可以成批量生产,满足了华夏各部落对陶器的使用需求。
一次,宁封子在带领窑工们烧窑时,任凭怎么添薪加柴,窑内就是达不到应有的温度。眼看整窑的陶器就要毁坏,宁封子心急如焚。他想起动物尸体可以助燃,但眼下一时又找不到动物。于是,他拨开众人,纵身跃入窑内。窑工们被他的举动惊呆了,待他们醒转过来时,只听窑内轰然一声巨响,并有红黄绿蓝紫五色火焰从中喷薄而出,在腾腾的烈焰中,还有个人影在跳跃舞动。火熄后,人们赶紧开窑寻找宁封子的遗骨,但只有几十颗晶莹剔透的五色珠子。窑工们还惊奇地发现,这一窑陶器上面都有一个舞动的人形。消息传到黄帝那里后,他十分悲痛,并派主管礼仪教化的大臣仓颉到宁地主持宁封子的葬礼,把宁封子肉身所化的几十颗珠子收集起来,安葬在宁北山——也就是今天的云台山中。那天晚上,黄帝和宁地部落的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宁封子在梦中告诉大家,不要为他的死而感到悲伤,他已被天帝封为陶神了。
关于宁封子的身份,其传说始见于《列仙传》,后亦为《搜神记》《拾遗记》《广黄帝本行记》《仙苑编珠》等诸书所载。在最早的《列仙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现代考古发现原始陶器上大都绘有鱼纹和人形,据说鱼纹是为了纪念宁封子的伟大发明,人形则是为了铭记宁封子对陶瓷事业崇高的献身精神。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下有个建福宫,供奉的就是宁封子。建福宫后丈人山,传说是轩辕黄帝向宁封丈人问道之处。相传在宁封子升仙之后,栖于蜀之青城山,黄帝曾向他求教“龙跷飞行”之道,宁封子便传授黄帝一卷《龙跷经》,黄帝受之,能乘云龙以游八极,乃筑坛其上,封宁封子为“五岳丈人”,是中华五岳之神的顶头上司。因此,道教中将其称为龙跷真人,佩“三庭”印,掌管天上人间的“天庭、地庭、朝廷”之事。南宋诗人范成大说:“三十里至青城,山门曰宝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观,观在丈人峰下。五峰峻峙如屏,观之台殿上至岩腹,丈人自唐以来号五岳丈人”。
宁封子还是黄帝之师,与黄帝亦师亦友亦臣,修行有道。其总司五岳,受广大道教徒的信奉,是《列仙传》中七十一位上古神仙的第二神仙,第一神仙是他的师傅赤松子,第五位黄帝,第九位老子。也就是说宁封子排名在大名鼎鼎的黄帝、老子之前,其位置在神仙序列中十分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