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民族宗教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搭好文旅台唱响三交曲
发布时间:2024/6/20 10:12:02

  近年来,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依托独特的山水、乡土、生态、历史、红色等文化资源,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多方发力、共同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的原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机制为“纲”,让融合成为共同追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明确“突出主线、旅游为民、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将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评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助推器”。
以传承为“宝”,让遗产成为共有财富。广泛凝聚各族群众思想共识,积极打造红色旅游实体,共筑交往交流交融“精神家园”。深入挖掘以文化传承展览厅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以实践教育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资源,在文化服务、规划建设、文艺创作和学习教育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构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有精神家园。依托云台山丰富的地质地貌、动植物和红色教育等资源,不断打磨提炼叠彩洞、幸福渠精神,打造山巅之上叠彩洞文化传承展览厅,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红色基因得以薪火相传;依托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和李雪三将军、康星火革命将领、韩秩吾烈士故居等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3个文化实体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同时,以营造优质旅游环境为突破口,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非遗旅游”等精品线路,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精心打造4条红色旅游资源和11条乡村旅游线路,并借助LED屏、展板宣传栏、宣传插牌等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讲解词中,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各族游客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以创新为“要”,让文旅成为共创事业。以“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坚持构建“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全域融合”发展格局,满足各族群众沉浸式、体验式、定制化旅游需求,开启旅游新业态,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元空间”。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一斗水、东岭后、双庙等传统村落,梳理11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业发展互促互进,其中大南坡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力传承传统文化,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节会载体,成功举办云台山汉服花朝节、冰雪节、音乐节、电音节、红叶季、登山赛,推出七贤游园、醉梦修武等国风演艺,融合“非遗手工艺展示、民族工艺品、特色民族美食、特色民族演艺、国潮礼乐、中医义诊、食补药膳”等元素,打造文化空间嵌入式工作新载体,从冬日冰雪体验到春日汉服盛会,从夏日音乐狂欢到金秋登高赏红,全年始终保持较高市场热度。依托悠久的四大怀药历史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养生目的地,荣获“中国连翘之乡、连翘名县”荣誉称号,岸上村、大南坡村、金陵坡村入选首批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名单,河南云台山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河南省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围绕农旅融合发展,发展休闲、采摘、观光农业,建成32家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持续打造“北方民宿之都”,将民宿建设融合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建成民宿集群6个、精品民宿119家,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成云台古镇、岸上小镇等一批大个头文旅项目,持续改造云台山、青龙峡等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不断凸显,以每年1000余万的客流量为基础,吸纳周边各族群众就业1000余人,间接带动全县3.9万人从事旅游行业,让各族群众在旅游过程中接触、互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拓展。
       以示范为“引”,让富农成为共享名片。以共建共享为突破口,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展增收就业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民生改善,推动乡村振兴,让各族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有效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幸福指数”。依托生态优势,围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云台冰菊、金谷稻米、新庄大枣、富硒果蔬等特色农副产品,积极引进云台科技、云台医药、因恋玫瑰等农业龙头企业,启动创建省级蛋鸭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打造名特优农产品,成功创建农产品“三品一标”30个,带动各族群众就业500余人,年收益增加10000余元。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元产业,打造旅游“生态文明线”,帮助各族群众端稳“旅游碗”、吃上“生态饭”、开办“农家乐”、卖好“土特产”。